校長的話 - 黃少玲

裝備孩子具備「獅子山下」的精神

    這個年頭我們又在疫情下度過了,時間一日一日地溜走,但全世界的人仍活在疫症的陰霾下,而且風雲變色,戰亂頻生;天氣反常亦導致不同國家都出現嚴重的天氣變化。在這種不見美景的日子裏,生活在香港的你又如何度過呢?

    年輕一族可能聽過「獅子山下的精神」,但有沒有欣賞過港台製作的「獅子山下」呢?最早期的《獅子山下》是講述一個高氏家庭的生活點滴和他們與鄰里坊眾的生活,從而反映六、七十年代普羅巿民的生活常態。這群社會上的小人物住在獅子山山腳下的橫頭磡邨。父親當「寫信佬」(因昔日普羅大眾識字不多,所以要找專人代筆寫書信或填寫政府表格);兒子是當記者,而女兒在工廠當文職。一家六口住在兩個相連單位,每個單位只有60多平方呎,家裏沒有獨立的洗手間,要燒菜也要走到外面通道。這群基層市民,生活算不上豐足,偶然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難,也會控訴周邊環境和事物。然而,這樣的生活環境下,他們和橫頭磡邨的鄰里仍然坦誠相對,互相幫助,共度難關。遇上制水時,年輕人會替長者到街喉取水;小孩子遇上功課的困難時,年長的鄰舍哥哥姐姐會義務幫忙解答,不收分毫。正如「獅子山下」主題曲的歌詞所言:「在獅子山下相遇上,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」,「既是同舟,在獅子山下且共濟,拋棄區分求共對。」

    今日的香港雖然還有很多生活在貧窮線下的普羅巿民,但相對當年,整體的生活條件已有改善,社會的保障都多了,不少家庭的生活都能得以改善,然而,社會雖然進步了,但生活壓力卻好像大了很多,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亦變得疏離,鄰舍間甚至互不認識,各不瞅睬,對生活總有不少埋怨,而面對困難時亦容易抱怨、憤怒、沮喪、氣餒,最後甚至放棄……。其實,這都是太負面了。

    各位家長,你期望孩子將來的生活是怎樣的呢?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是非常自然的事,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,擔心子女的成長也是非常必然的事。我們很多時候會著重孩子的成績,擔心她們的出路,至於孩子的品格、抗逆的能力、待人處事的態度,我們的關注度相對較低,甚至我們仍覺得孩子成龍成鳳後便能保證生活無憂,一切安定。近十年八載,很多父母都期盼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,讀的要名校,穿的要名牌;學業要卓越,活動要突出。然而,不知大家有沒有觀賞過長跑比賽,最後的勝利者往往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的人。孩子的成長是漫漫長路,教育孩子最重要是品格培育,讓孩子有「獅子山下」的精神,在困難中與朋輩互相幫助,建立良好健康的朋輩網絡;提高孩子的抗摬能力,讓她們在艱難的環境下,仍能歡笑面對。學校今年的關注事項就是秉持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的「心靈陶育」,加強推動嘉諾撒價值觀教育,培育學生展現嘉諾撒人「仁愛、謙遜」的精神。學習知識不應只限於在學階段,而是終身學習。如果孩子能夠學會及明白這個人生重點,將正向的價值觀在成長路上附諸實踐,誰怕她們沒有成就呢?

   「同舟人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;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」,疫情下,家校更要互相合作,攜手為孩子創造良好教育的環境和機會。培德上上下下,在過去一年與家長和師生們共同度過了反反覆覆的歲月,但願未來的一年,我們合作無間,真的「攜手踏平崎嶇」。